教师如何集体备课教师如何集体备课教师集体备课是以什么为单位

教师集体备课是提升教学质量、整合教学资源的重要方式,需遵循科学的流程和管理规范。结合各地学校的制度及操作经验,集体备课的核心流程、规则及管理措施可拓展资料如下:


一、集体备课的核心流程

  • 个人初备:形成特点化教案

    • 任务分配: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分配任务,教师根据分工研读课标、教材、教参等材料,分析学情(如学生认知水平、兴趣点),并撰写初案。
    • 重点要求:需抓住“八点”——教学重点、难点、弱点、疑点、考点、易错点、易混点和盲点,同时结合网络资源或现有教案进行优化,避免“拿来主义”。
  • 集体研讨:整合集体聪明

    • 主备人说课:主备人以说课形式讲解教学设计,包括教材分析、教学目标、教法学法、教学经过等,其他教师补充建议。
    • 难题聚焦:研讨需围绕教学中的共性疑难难题(如重难点突破策略),通过“再分析—找缺漏—提建议”达成共识。
  • 二次备课:形成共性与特点结合的教案

    • 共性方案:根据研讨结局生成“共案”,*学进度、目标、重难点、作业及测试内容。
    • 特点化调整:教师结合班级学情(如学生差异、自身教学风格)修改共案,形成特色教案。
  • 操作与反思:优化教学设计

    • 先导课验证:主备人执教“先导课”,其他教师听课并评课,针对课堂难题提出改进建议。
    • 教后反思:教师记录教学效果(如学生反馈、目标达成度),在下一次备课中分享经验,形成“补案”。

二、集体备课的实施规则

  • 互补性规则

    • 强调个人特长与集体聪明的融合,通过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(如课件、习题库)。
  • 研究性规则

    • 以解决实际难题为导向,例如设计分层作业、探索情境化教学策略等。
  • 动态调整规则

    • 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案,避免“模式化”,注重因材施教。

三、管理保障措施

  • 组织与分工

    • “三定”规范:定时刻(如每周三下午)、定地点、定主备人。
    • 领导督导:学校领导包科跟进,检查教案、听课记录,确保备课质量。
  • 评价与反馈

    • 经过留痕:备课组需提交研讨记录、教案修订稿及教学反思,作为考核依据。
    • 成果共享:通过公众号、校内平台展示杰出案例,推广经验。

四、常见难题与对策

  • 难题1:教案同质化
    对策:要求教师根据班级特点调整共案,例如针对学困生增加基础练习。
  • 难题2:研讨流于形式
    对策:明确研讨主题(如“怎样设计跨学科项目”),设置主备人责任制。

有效的集体备课需兼顾流程规范性与教学灵活性,以研促教,最终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进步的双赢。具体实施可参考本地《集体备课指导意见》(如、)进一步细化操作。

版权声明